走向开放的移动 Web——写在腾讯 X5 内核开放之时

文章摘要:  本文从产品、技术等角度讲述了当下 Web App 的困局、Web 技术的平台化价值和未来行业的趋势和变格。‍作者 Hans(微信 & QQ: 1396255225),移动互联网观察者和从业者。

走向开放的移动 Web——写在腾讯 X5 内核开放之时

  本文从产品、技术等角度讲述了当下 Web App 的困局、Web 技术的平台化价值和未来行业的趋势和变格。‍作者 Hans(微信 & QQ: 1396255225),移动互联网观察者和从业者。

  在阿里上市,锋菲复合,李娜退役等头条的当口,腾讯 QQ 手机浏览器 X5 内核面向移动 App 开放,这条消息即使在移动互联网行业内也似乎并不起眼。不过,在我看来,第三方浏览器开始开放内核,是移动 Web 的平台化价值被行业充分认知的标志性事件,几乎所有 App 应用领域都可能从中受益,Web App 将融入 Native App 体系,而移动 Web 和手机浏览器内核技术本身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的是:传统 Web App 面临的问题,开放手机浏览器内核技术对 App 体系的意义,开放手机浏览器内核技术对 App 体系的意义。

  Web App 与 Native App 之争

  行业中一直存在一个观点:在 PC 端大部分互联网业务都只能通过浏览器基于 Web 访问,所以移动端 Web App 也终将复制 PC 的成功——用户将越来越多地通过手机浏览器,而不是 Native App 的方式访问移动互联网业务。因为,移动 Web App 同样具备 PC Web App 的优势:

  对用户而言:通过 Web 访问业务,无需下载安装,手机上也就无需安装大量的 Native App

  对 App 开发商而言:手机浏览器跨操作系统,App 开发商一次开发,部署于不同平台,开发效率远超 Native App

  基于 Web 访问业务,可以跨应用访问和调用,这一点 Native App 很难做到

  这些论点理论上都没有错,手机浏览器的安装量远超大部分垂直应用 App,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佐证。

  但现实是,在绝大多数领域,就特定垂直应用而言,大量用户都更习惯通过垂直 Native App,而不是以 Web 方式访问业务。这是为什么?

  当下 Web 技术在手机端有天然局限,主要表现为:

  执行效率:在手机端,无论就 JavaScript 的执行效率,还是渲染性能,Web 技术都无法与更直接调用 OS 功能的 Native App 技术匹配,这是天然的;

  内容呈现能力:在手机端,传统 Web 的 UI 控件与 Native App 的 UI 控件的的形态和表现能力有较大差距

  功能覆盖:一些 I/O 功能调用如:拍照、音效、视频…基于 HTML5 的调用效果仍然不及 Native API

  举个简单例子:所有的手机地图 App 包括百度、高德、搜狗…都提供了 Web 版本,但其 Web 版本的功能和体验对比 Native App 版本,只能说“呵呵”。

  接下来的问题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 Web 平台访问业务,比通过 Native App 更便捷吗?

  虽然 Android/iOS 的 App 都数以百万计,但事实上,用户常用的业务类型只有 10 种左右(搜索,资讯,SNS,小说/阅读,地图,电商,O2O,视频,音乐,安全,娱乐/时尚…),除游戏外,用户只需要针对每种业务类型选择安装 1~2 种垂直领域的“超级 App”(例如:手机百度,搜狐新闻,微信/QQ空间,塔读,高德,淘宝,大众点评,优酷,酷我,360…),就可以满足日常绝大部分移动互联网需求。

  行业内各种统计都显示,绝大部分用户日常使用的 App,只有 10~20 个左右,并不存在用户为了日常需求而被迫频繁安装大量 App 的情况。

  在访问路径上,用户使用 Native App,只需要找到 App 图标在桌面上的位置;而若要通过手机浏览器或者其他移动 Web 平台,则需要首先找到浏览器图标,再在手机浏览器内部的找到相应的图标或链接。

  Native App 会把大量的资源信息预先下载安装到本地;而基于传统移动 Web 的访问模式,则非常可能需要在访问内容时才同时下载所有资源信息,其访问效率和内容展示效果与 Native App 相比都存在劣势。

  传统 Web App 的应用模式是在操作系统与应用之间插入一个自有的操作体系和业务体系;这在 PC 上可行,在手机端则面临挑战。

  首先是操作逻辑上的混淆,相对于 PC 上可以通过鼠标、键盘、菜单等丰富的操作方式,手机上的操作方式非常有限。用户在手机浏览器等 Web 平台中针对 Web App 的操作,一部分将会被平台本身截获,产生不符合用户预期的执行结果。典型的被截获操作是系统回退和左右滑屏——这使得 Web App 在传统应用模式下无法实现应用内回退或侧边栏等设计。

  传统手机浏览器、移动搜索等 Web 平台一直试图在其自身操作范畴内建设一个大而全的 Web App Store 体系,甚至,部分手机浏览器和移动搜索 App 将其 Home 页面设计为非常接近系统桌面的形态。这本身就可能混淆用户的认知,既然用户在系统桌面上就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日常需求,为什么还要进入某个 App 去访问一个跟系统桌面非常类似的 Web App 体系呢?

  “轻应用”一度成为 Web App 切入系统桌面的探索,但各个巨头推出的“轻应用”仍然试图将 Web App 限定在其手机浏览器的操作范畴内。当用户从系统桌面打开“轻应用”快捷图标后,应用界面中往往会出现与该应用自身毫无关系的手机浏览器操作菜单。这样的设计,反而会给用户增加理解和操作的负担。

  那么 PC 浏览器的操作元素在智能手机上是否必要?所有的手机浏览器,基本操作元素都来自 PC 浏览器,包括:菜单栏、网址&搜索框、多窗口(Lable)等。不过,在寸土寸金的手机屏幕,这些元素都是必须的吗?

  事实上,当下主流的 App,包括与手机浏览器类似同样支持 Web 访问的 App 例如:微信、QQ 空间、资讯类 App(今日头条、Zaker…)、移动搜索客户端(百度,搜狗,360…),都不提供(或刻意回避)单个 App 内多窗口、多任务的设计,而采用更为简单的单一内容访问模式。手机浏览器基于其历史原因,多窗口似乎不得不成为标配,但用户真的需要吗?

  在功能机时代,系统桌面不是多任务的,手机浏览器的多任务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智能手机系统本身就是多任务、多窗口的,单一 App 内的多窗口,给手机应用带来了多级多任务体系,是否仍然会让用户感到便利?

  当下,PC 端游、PC 页游、手游(“手机端游”)三大领域各领风骚,而手游的市场空间更是年年翻番。但是,基于 Web App 的“手机页游”的发展却远不能与之匹配,为什么?

  首要的还是带宽的影响:高品质的手机游戏,需要大量的资源(动辄几十甚至数百 M 图片和音效)。如果完全基于传统 Web App 即时下载的运行模式,根本无法启动运行。如果手机页游基于预下载等技术手段,则用户访问的体验其实就等同于 Native App。

  而针对一些轻小的休闲游戏,微信、QQ 空间、微博等平台基于其社交属性,很容易引起用户的交流和分享,给“打飞机”“神经猫”“2048”等看似简陋却极易传播的 HTML5 游戏带来了巨大的访问量,但这样的游戏又很难找到持久粘性。

  更深的原因则是行业对移动 HTML5 游戏技术的认知存在信息不对称:HTML5 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canvas 元素,标准的设计者认为 canvas 就是 2D HTML5 游戏的技术基础;但在实际的开发中,绝大部分 HTML5 手游开发商却选择 DOM 作为运行基础。要知道,DOM 是为网页的布局而不是根本不是为游戏定义的,这是为什么?

  事实上,canvas 的 API 非常底层,如果基于 canvas 开发游戏,必须从最基础的元素开始构建帧画面,游戏程序必须自行构建和对象体系,其开发成本并不亚于基于 Native;同时,canvas 的 API 体系与智能手机的硬件渲染机制 OpenGL 并不匹配,很难有一种通用的模式能够提升基于 canvas 的手游游戏运行效率。所以,基于 canvas 开发高品质游戏,对研发人员有很高的要求。当然,行业中有大量的基于 canvas 的框架引擎,但其学习成本本身就是一种负担。

  而基于 DOM 开发游戏,虽然执行性能远远无法与 Native 游戏匹配,但由于 DOM 体系本身就基于对象化机制,实现页面元素的布局、操作事件的获取都极其方便,其开发成本大大低于基于 canvas 或 Native App;对于实时性能要求不高的手游(典型如棋牌类游戏),DOM 是极好的技术选择。

  要知道:DOM 是 HTML 的基本组成部分,所有的前端开发人员都会;而拥有 canvas 商用开发经验的前端人员则凤毛菱角。

  所以,HTML5 手游领域发生了一个并没有被行业普遍意识到的问题:若干技术平台开发商聚焦在提升 canvas 游戏的执行和渲染效率;而大量真正基于 HTML5 的手游开发商却不使用 canvas。同时,大量的 HTML5 手游并不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 Web App 形态运行,而是打包为 Native App 形态,甚至从不宣传其基于 HTML5。

  综上,传统意义上的 Web App 应用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但是,传统 Web App 应用模式的问题并不意味着移动 Web 缺乏应用价值。恰恰相反,移动 Web 具备其他平台技术很难有的独特优势。基于开放的应用模式,移动 Web 可以在更大的应用场景下,充分实现其平台化价值。

  在移动端,Web App 与 Native App 最终将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 Web App 自身将融入操作系统的大平台中。

  开放手机浏览器内核:Web App 融入 Native App 体系的契机

  让我们看两页 2014 年 iWeb 大会某 App 开发商的 PPT,它清楚地描述了 App 开发商面临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移动端,社交平台(微信、微博、QQ 空间、QQ)内传播的内容形态,当前移动搜索可以访问的内容形态,当然还有手机浏览器,都是基于 Web 的。所以,在几乎所有的 App 应用领域(除手机游戏,系统类应用,以及有特殊技术需求的应用外),几乎所有的 App 开发商都必须提供基于移动 Web 的内容呈现形态,否则,将失去社交平台、手机浏览器、移动搜索等重要的流量入口——这就是移动 Web 技术的平台化价值。

  所以,对于移动 App 开发商而言,存在一个普遍的需求:只开发一套基于 Web 的应用,就可以同时部署在应用商店、社交平台、手机浏览器,可以被移动搜索访问,甚至还可以被其他应用直接调用。

  但是,当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个需求,用下面的图表就可以看出,当前应用 App 开发可用的内核平台运行效果差:

走向开放的移动 Web——写在腾讯 X5 内核开放之时

  而且,基于移动 Web 规范开发具有 Native 表现力的 App,有大量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包括:App 执行效率、Native UI 控件、一些移动 Web 规范尚未支持的 Native 功能调用。

  解决问题并满足这些需求,就是三方手机浏览器开放其内核的意义所在。

  同时,Web App 与浏览器内核打包为 Native App,Web App 在手机浏览器中运行可能存在的问题将得到自然解决,例如:

  功能缺陷可以通过 Native API 调用实现(Hybrid App 技术)

  杜绝与业务本身无关的操作元素,不产生操作混淆

  资源可以预先下载到本地,不需要运行时下载大量资源

  QQ 手机浏览器首先开放 X5 内核,在我看来,只是行业的第一步。

  当然,QQ 手机浏览器 X5 内核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优势,它本身已经成为微信、QQ、QQ 空间的内核。对移动 App 开发商而言,只需要开发一次,就可以顺利适配微信、QQ、QQ 空间并打包为 Native App。对腾讯而言,借助这个内核,甚至可以直接打通包括应用宝、微信、QQ、QQ 空间、QQ 手机浏览器的完整的应用开发服务和应用分发产业链。

  面对移动 Web 技术的可能趋势,怎么办?

  移动 Web 技术仍然面临诸多需求,需要不断解决。第一,需要提供针对移动 App 应用(而不仅仅是手机网页)的功能支持:传统上,Web 规范的使用对象是 Web 网页;但在今日,移动 Web 技术的用户已经远远不止是手机网页,而是大量的 Native App。移动 Web 技术平台,应当更多地考虑如何基于 Web 技术实现 Native App 的内容体现和运行效果。

  第二,需要提升 JS 运行性能:JS 是非常灵活的高级语言,其开发灵活的代价就是运行效率明显低于 Native 程序,因为 JS 在设计之初根本没有料想到将来会在手机这样的微型设备上运行。通过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改进不断提升 JS 运行性能,是需要芯片厂商、操作系统厂商、浏览器内核厂商持续解决的。

  最后,需要提升基于移动 Web 的渲染性能:我认为,操作系统、手机浏览器内核应用尽早实现和开放 webGL。webGL 的开放价值远不止于提供 3D 渲染,而是在于直接向 Web 应用开放硬件渲染能力。未来的渲染框架引擎,可以直接基于 JS+webGL 完成,而不需要依赖 Native 的渲染框架,这将帮助大量具备 HTML5 商用开发经验的团队灵活地实现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开发框架。甚至,DOM 体系的解析、布局和渲染,未来也可能基于 JS + webGL 直接实现。

  综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现状和我的建议如下:

  w3c 标准组织:移动 Web 规范的制定,不能只考虑基于手机浏览器的运行规范,不能局限在保持跨浏览器规范一致;而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投向移动 App 的实际商用需求。例如:移动 Web UI 控件的形态,应当与 Native App 的控件形态看齐,而不是与 PC 浏览器的 Web 形态保持规范上的一致。

  芯片厂商和操作系统厂商:应当对移动 Web 的运行性能和运行效果提供持续的平台支撑和优化,若干厂商早已在为之投入。例如:intel 支持基于 CPU SIMD指令来加速 JS 代码的执行,xDK,crossWalk 框架;ARM 持续优化 WebKit 关键库、cocos2d-js,推出 NEON;iOS 8 正式开放 webGL;Android中,Chrome Mobile 支持 webGL;Android4.4 开始,系统自带 WebView 基于 Chromium(但还没有支持 webGL)。

  手机浏览器内核和其他类似技术的提供厂商:一旦开放内核给三方 App,三方浏览器内核即可能面临巨大的需求压力,因为移动 Web 技术和规范本身还存在大量需求和优化空间。对 QQ 手机浏览器而言,应当充分利用作为微信内核的优势,争取给 App 开发商提供真正一站式的应用开发服务支撑。对其他手机浏览器内核厂商而言,如果面向移动 App 开放内核,同样可以获得广泛的需求空间;其他三方浏览器完全可以找到独特的差异化优势,也可以与 AppCan、PhoneGap 这些移动 Web 框架引擎巨头合作获得广泛的用户(应用开发商)资源。

  一言以蔽之,移动 Web 的平台价值将在更大更开放的应用场景中实现。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本站尊重版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若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及时处理。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